一个真实的案例,希望能引起大家的留意。
这个30岁的姑娘,走得太急了。
从发现颈部那个“鸡蛋疙瘩”到离开,不过三个月。
而这一切的开始,只是丈夫洗澡时无意的一摸。
小敏和丈夫是大学同学,结婚五年,儿子刚上幼儿园,两人正计划着生二胎。
今年3月的一个晚上,丈夫帮她搓背时,手指突然顿了一下:“你脖子这儿咋有个疙瘩?”
小敏伸手一摸,颈部确实有个硬疙瘩,像个没剥壳的鸡蛋,不疼不痒,推一下也不动。
“可能是最近加班上火,淋巴结发炎了。”她没当回事。
第二天去社区医院,医生看了看:“嗯,扁桃体有点肿,先吃点消炎药,消了就没事。” 开了头孢,小敏吃了一周,疙瘩没小,反而摸起来更硬了。
她去药店买了“散结膏”,贴了半个月,皮肤都贴红了,疙瘩还是原样。
丈夫催她去大医院,她总说:“等忙完这阵,我们还得备孕呢,吃药拍片不好。”
4月初,小敏开始咳嗽,夜里躺平了咳得更厉害,偶尔痰里带点血丝。
她以为是春季过敏,喝了止咳糖浆,可咳嗽越来越重,体重也掉了5斤。
“要不先别备孕了,去查查吧?”丈夫的语气带着恳求,她这才点头。
挂了耳鼻喉科,医生摸了摸疙瘩,脸色沉了:“做个颈部超声看看。”
结果出来,超声提示“右侧颈部多发淋巴结肿大,最大3.2cm×2.1cm,边界不清,血流丰富”。
医生拿着报告,沉默了几秒:“去挂胸外科吧,最好做个胸部CT。” 小敏还嘟囔:“我嗓子的问题,查胸干啥?”
可CT片子出来,所有人都傻了——右肺上叶有个2.8cm的占位,边缘有毛刺,纵隔淋巴结肿大,颈部的疙瘩,是肺癌转移过去的。
穿刺结果出来那天,小敏坐在诊室走廊的椅子上,手里攥着“肺腺癌”的病理报告,反复问:“我不抽烟不喝酒,怎么会得肺癌?”
丈夫抱着她,眼泪砸在她头发上:“没事,我们治,医生说现在有靶向药……” 可她没听进去。
她满脑子都是儿子哭着要妹妹的样子,是刚装修好的儿童房,是手机里存着的“二胎备孕攻略”。
这些画面,和“晚期肺癌”四个字撞在一起,碎得满地都是!
肺癌的伪装有多深?
小敏的病例,不是个例。
临床中,约20%的肺癌患者,首发症状不是咳嗽、胸痛,而是颈部或锁骨上的淋巴结肿大。
这些“疙瘩”藏着三个伪装,稍不注意就会被骗:
1. 不疼不痒,长得慢,像“普通结节”
小敏的疙瘩不疼,是因为癌细胞转移到淋巴结时,不像炎症那样会刺激神经。
普通炎症的淋巴结肿大多伴有疼痛(比如扁桃体发炎引起的颈部淋巴结疼),摸起来软,能推动,吃消炎药会变小;而癌转移的淋巴结,硬得像石头,推不动,不疼,消炎药根本没用。
有个45岁的女患者,颈部疙瘩长了半年,一直当“脂肪瘤”,最后查出是肺鳞癌转移——这种“无痛性肿大”,恰恰是最危险的信号。
2. 年轻女性、不吸烟,也可能被盯上
小敏不吸烟,家族也没有肺癌史,这让她和医生都放松了警惕。
但近年来,女性肺腺癌发病率在上升,尤其是不吸烟的年轻女性,可能和二手烟、厨房油烟、空气污染有关。
这些女性的肺癌症状更隐蔽:可能没有剧烈咳嗽,只是偶尔干咳;痰中带血不明显,多是“痰里带点血丝”;胸痛也不典型,可能只是“后背发沉”。
就像小敏,咳嗽被当成过敏,体重下降被归为“加班累的”,直到淋巴结肿大才查出问题。
3. 颈部疙瘩只是“冰山一角”,转移早已发生
肺癌转移有个“偏好”:容易往肺门、纵隔、颈部淋巴结转移,其次是骨、脑、肝。小敏的颈部淋巴结转移,说明肿瘤已经突破肺脏,进入淋巴循环,属于晚期(IV期)。
这时候,单纯切淋巴结没用,得针对肺部原发病灶治疗。
可惜的是,很多人发现颈部疙瘩时,会先去看耳鼻喉科、外科,忽略了“查肺”。
就像小敏,如果在发现疙瘩时就做胸部CT,或许能更早发现肺里的肿瘤,哪怕是晚期,也能争取更多治疗时间。
那个没说出口的“二胎计划”,成了永远的遗憾。
小敏开始吃靶向药,第一个月效果不错,咳嗽轻了,疙瘩也小了点。
她甚至开始和丈夫商量:“等稳定了,我们还能要二胎吗?” 可第二个月,她开始头疼、呕吐,查脑部MRI,发现脑转移。
靶向药加量后,副作用让她吃不下饭,头发大把掉。
有天晚上,她拉着丈夫的手说:“我不想治了,太疼了,你带着儿子好好过……” 丈夫以为她只是难受,没当回事。
直到那天早上,他发现小敏安静地躺在床上,手里攥着儿子画的“全家福”,旁边放着没吃完的靶向药。
“我们本来连二胎的名字都想好了,”小敏的丈夫坐在诊室里,声音发颤,“她总说,要给儿子生个妹妹,陪他长大……”
我看着他手机里小敏的照片,扎着高马尾,笑起来眼睛弯成月牙,很难想象这是那个被病痛折磨得脱形的姑娘。
如果她能早点重视那个疙瘩,如果社区医生能多问一句“最近咳嗽吗”,如果……可疾病面前,没有如果。
医生提醒:摸到颈部疙瘩,别等“长大”再查 。
先看“疙瘩”的特点:硬、不疼、推不动、长在颈部两侧或锁骨上,超过2周没消,一定要警惕;
别只看“表面”:挂外科或肿瘤科,先做颈部超声,再查胸部CT(排除肺癌、乳腺癌等),必要时做穿刺活检(这是确诊的“金标准”);
年轻女性别大意:长期接触厨房油烟(每周炒菜超过5次)、吸二手烟、有慢性肺部疾病(如肺结节),哪怕不吸烟,也建议每年做一次低剂量胸部CT。
小敏的儿子最近总问:“妈妈去哪了?她说要给我生妹妹的。”
丈夫只能说:“妈妈去很远的地方了,她在天上看着我们呢。”
关注石医生,下次聊聊“如何区分普通淋巴结和癌转移淋巴结”。
(病例结合临床真实案例改编,数据参考《临床肺癌诊疗指南》,转载请注明出处。)
特别声明:以上内容(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)为自媒体平台“网易号”用户上传并发布,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。
Notice: The content above (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)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,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.